“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社会救助是民生的重点内容、民忧的核心事项,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现有低保对象306.3万人,居全国第二;特困人员48.3万人,居全国第一,兜底保障的质量和成色直接关系到全国巩固脱贫成果的成效。2023年,河南民政系统在民政部的正确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扛起兜底保障的政治责任,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加强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兜住兜准兜好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目前,河南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截至去年年底,全省136.5万脱贫人口、40.5万监测对象通过社会救助进行兜底保障,分别占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总量的22%、49%,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河南社会救助“大数据”
2023年省以上财政共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09.7亿元
较上一年增加4.3亿元
截至去年年底
全省136.5万脱贫人口40.5万监测对象通过社会救助进行兜底保障
分别占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总量的22%、49%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近三年
河南年均支出困难群众救助金超过138亿元
其中省以下投入从48.4亿元增加到68.6亿元
有效保障354.6万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
“兜住底”
构建综合多元救助格局
“很感谢这些民政同志,是他们主动找上门来,了解我家的真实情况,核实信息后又给我办了低保手续,家人都很开心……”近日,家住平顶山市东环路街道东联北社区矿工东路北11号院20号楼的刘和平,提及他的低保生活来源,满怀感激。
现年50岁的刘和平因病无法上班,其妻无业,孩子正在读初中,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民政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该户的情况后,及时开通绿色救助通道,为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在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陷入贫困,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摆脱困境。需要党和政府对他们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牵挂他们的疾苦,听取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2023年,河南省民政系统紧紧围绕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心构建便捷高效的立体式救助体系,变“被动救助”为“主动发现”,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确保社会救助无盲区,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高站位推动。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纳入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省民政厅聚力打造“四大民政”并将“幸福民政”列为民政首要政治任务,加强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省民政厅主要负责同志领办“社会救助扩围增效”调研课题,荣获2023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一等奖,并在全国民政论坛交流发言。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排查认定,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多部门联动。省政府召开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省民政厅牵头35家省直单位健全完善“3+N”综合救助格局,推动各类救助政策和资源向困难群众倾斜,增强救助合力。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将84万低保边缘人口等其他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并将专项救助政策延伸至低收入人口。
全社会互动。创新建立省市县三级“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190家,筹集资金1.1亿元,为7.3万遭受重大突发事件的困难群众提供急难救助帮扶,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投入2.5亿元,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基层救助服务站点,提升兜底保障能力。实施“河南社工千站暖万家行动”,累计服务困难群众45.5万人次,凝聚困难群众帮扶救助的工作合力。
“兜准底”
数据赋能精准高效救助
社会救助关乎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畅通求助渠道,优化救助程序,打造智慧救助是提升社会救助效能、实现精准高效救助的关键。
“感谢党和政府,要不是你们上门帮助,我这个家恐怕早就散了。”清丰县马庄桥镇孟旧寨村村民孟学成谈到往事,哽咽着说。他患有糖尿病并发症,去年妻子和儿女竟也纷纷患病,家庭一时间陷入极度困难中。
正当孟学成一家走投无路之际,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测预警系统发出红色预警,马庄桥镇孟旧寨村社会救助协理员蒋丽晶立即走访,核实这个家庭的难处后,镇民政所快速启动临时救助备用金程序,用1个工作日的时间就为孟学成申请了1900元临时救助金,同时还将孟学成一家人按规定纳入低保并给予慈善救助。
通过预警系统大数据开展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的重要一环。河南省民政部门主动作为,把救助服务逐步向移动端延伸,通过强大而精准的监测预警功能,使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进入民政工作视野,从而“主动发现”救助对象,“快速便捷”审核审批,让救助申请“触手可及”。
优化平台汇聚“基础数据”。强化数字赋能,建成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融入河南省“数字政府”建设“一盘棋”。全省低收入人口数据库汇集438.6万条人员信息,位居全国第二。完善社会救助资源库,共享防返贫监测对象、残疾人、教育学籍等1270万条基础数据,对303万户低收入家庭开展监测预警。
加强核对筛查“疑点信息”。省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共享数据扩展到12个部门41项,市级核对共享数据达60余项,核对业务拓展至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困难职工救助等多领域,核对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创新开展数字监督,对全省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定期复核,有效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
监测预警发现“沉默人群”。建立6个方面16大项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与乡村振兴、人社、医保、教育等部门开展常态化数据比对,对6.6万户突发严重困难的家庭发出不同等级风险预警,入户排查走访5.1万户,对1.8万户给出相应帮扶建议或措施,实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预警、早救助。
“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比对等方式,根据设定的参数,对风险因素叠加后超过警戒分值的低收入家庭进行自动预警。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民众,基层工作人员根据预警信息上门走访,符合低保、特困或临时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需要专项救助的,做好分办、转介等工作,实现‘政策找人’和‘人找政策’双轨并行,线上线下一体排查,及时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河南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说。
“兜好底”
扩围增效加大救助力度
“咱们的救助政策真好,多亏了民政部门的及时救助,帮我解了燃眉之急。”信阳市息县杨店乡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对动态监测预警信息入户排查时,发现李寨村村民孟伟同因患严重脑梗死、烟雾病医疗花费9万余元,女儿在读高中,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主动帮助孟伟同申请农村低保。2023年11月份乡镇通过“大走访,大排查”发现孟伟同家庭因医疗支出仍未走出困境,主动对其进行临时救助1800元,帮助渡过难关。救助孟伟同家庭是河南民政系统深入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切实兜牢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的一个缩影。
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心,河南不但从多个方面为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更在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上下功夫,全面推行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打通急难社会救助的“堵点”,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2023年,省以上财政共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09.7亿元,较上一年增加4.3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630元、44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社会散居、集中养育孤儿的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50元、1450元,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得到保障。
基本生活救助密实牢靠。近三年,河南年均支出困难群众救助金超过138亿元,其中省以下投入从48.4亿元增加到68.6亿元,有效保障354.6万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适度放宽低保准入条件,规范收入财产核算办法,实行“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刚性支出扣减”“供养费豁免”等政策,17.8万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按“单人户”纳入低保,9.98万低保对象享受“渐退期”,农村低保对象较上年增加1.6万人,兜底保障面进一步扩大。
急难社会救助灵活有效。全面实行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非本地户籍救助人次较上年增加2400余人次,全省共实施临时救助20.9万人次,同比增长16%,及时有效缓解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扎实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活动,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3万余人次,坚决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
特殊群体关爱温暖贴心。创新救助模式,2023年投入10.6亿元为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每人发放300元“爱心消费券”,助力稳经济扩内需;按350元/人的标准全额资助低收入人口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效防止因病返贫。关注“一老一小一残”,推动乡镇敬老院向区域养老中心转型,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认定实现“全程网办”和“跨省通办”,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2023年入冬以后,为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河南省又提前下达2024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75.4亿元,统筹用于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孤儿和流浪乞讨救助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支出。
“兜牢底”
强基固本提升救助效能
让困难群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始终是我省社会救助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就得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要经得起检验。
“咱村一共有多少特困人员?”“村里最近有没有患大病的?”……2023年12月18日,方城县、杨集镇、尹店村三级民政工作人员成立的核查小组,来到尹店村开展核查救助底册、研判分析难题、解读救助政策、入户走访排查等工作,效果明显。
南阳市把社会救助扩围增效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和重要的政治任务来谋划部署,实施救助资金发放“月通报”制度,坚持低保公示制度,实现城乡低保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有效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
政策已明晰,关键在落实。河南省民政厅站在困难群众的立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救助力量,兜牢社会救助的“网底”。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12个市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103个县级中心、1922个乡级服务站和3532个村级服务室。县级社会救助工作机构按照每8000至10000名常年救助对象不少于1名专职工作人员的比例配备;乡镇(街道)按照每800至1000名常年救助对象不少于1名专职工作人员的比例配备;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社会救助协理员。
坚持党建引领“聚能”。探索“党建+社会救助+网格化管理”模式,河南出台《河南省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指导目录》等4项基层组织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将特殊困难群体关爱照护、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社会救助协理员配备等列入指导目录,在规范村级组织工作,减轻基层负担的同时,推进社会救助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全面参与救助的强大合力,实现社会救助关口前移、触角下延。
加强监督管理“蓄能”。注重救助审核确认权下放后续监管,对受理救助申请、审核确认、公开公示等重要环节重点监督,强化审核确认全流程监管、政策落实全方位监管、救助质效全链条监管,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民政、财政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资金监督检查联动机制,健全完善救助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开通省市县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240个,在接受群众监督的同时,保障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注重培训宣传“增能”。通过举办培训班、远程教育、流动课堂等方式,加强救助业务培训,培训范围覆盖市县乡社会救助人员及5.2万名村级救助协理员,约12万人次受训。央视等就河南省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进行报道,省民政厅网站开辟“社会救助政策问答”专栏,持续开展“救助政策进万家”等活动,困难群众获得感和救助满意度持续提升。
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河南省民政厅把困难群众的关切作为“晴雨表”,把困难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度量衡”,促进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救助水平不断提高、救助方式不断丰富,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党培红 蔡茜 李佳 佘婧菁 姚方)
来源:河南日报
人划线